高血壓是引起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對腦組織的不良影響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大量的研究發現高血壓在未發生臨床腦卒中之前患者腦形態學和認知功能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害,影像學上表現為無癥狀腦梗塞、腦白質疏松、腦萎縮,即所謂“亞臨床改變”。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些無癥狀的腦損害在功能上可能引起認知能力的減退,甚至以后發展為癡呆。為此有人提出“高血壓+腦磁共振改變=認知損害”這一結論。因此,在高血壓患者未發生腦卒中之前,對其腦形態學以及腦功能改變的研究將對患者未來病程的發展起到預測的作用。 高血壓先傷了腦動脈 高血壓病導致的腦部病變,主要是因為高血壓對腦大、小動脈血管壁的作用,造成血管壁結構的改變而繼發引起的。腦血管通常可見到的病理改變有高血壓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動脈硬化。腦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血栓形成性腦梗塞和血栓栓塞,形成大、中動脈動脈瘤,導致腦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壓小動脈硬化為腔隙性腦梗塞的重要原因,此外,大腦皮質下小動脈壁玻璃樣變,管腔變小,構成皮層下白質低灌注,出現白質髓鞘營養不良,皮質下腦室周圍腦白質形成脫髓鞘性病變。另外,高血壓病人的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受損,正常情況下,腦血流量在一定范圍內(平均動脈壓60~160mmHg)可自動調節,以保證腦組織不缺氧。高血壓逐漸形成時腦血管自動調節范圍可移向較高水平。雖自身調節仍起作用,但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的病人對動脈壓驟降的代償能力降低。當血壓降低過多時(即使對正常人來講血壓仍在正常范圍),引起腦血流量降低,特別是在兩動脈交界的“分水嶺”區更易造成局部腦缺血。 傷腦先從認知障礙開始 認知活動是人的重要心理過程,是個體適應環境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包括感知、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言語等方面的內容。大腦作為人類這一高級活動的物質載體,它的結構受損必將影響認知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最終發展到臨床上明顯的癡呆階段。 高血壓在我國目前已成為相當常見的疾病。其患病率在逐年上升,發病年齡也在不斷提前。高血壓的各種并發癥已成為臨床各科關注的熱點,但高血壓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影響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研究報道較少。人們治療高血壓僅僅是為了預防其軀體并發癥的發生,而忽視了高血壓對大腦認知功能的損害,因而對高血壓的治療認識不足,有效控制率不高。 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較為隱漸,損害程度相對較輕,對日常生活能力未造成嚴重影響,因而不易為患者明顯覺察。同時這種損害的程度與血壓是否有效控制有一定關系,控制相對較好的輕度高血壓組認知功能損害也較輕,中度或以上的高血壓組認知功能損害相對明顯一些,而伴有短暫腦缺血發作組則認知功能損害相對嚴重。 高血壓對認知功能各個方面的損害也并非是平衡的,主要以數字計算、構圖能力、概括判斷、注意能力等方面的影響較明顯,通常這些方面與職業工作關系較為密切,多數老年人早已離開職業工作,因而不易覺察,即使偶爾發現也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年人的良性衰退。而與日常生活能力關系相對較密切的常識、記憶、定向、思維流暢和言語能力等方面的認知功能保持相對完整,這是高血壓對老年人認知功能影響易被忽視的又一個因素。 高血壓會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造成損害,雖然這種損害在多數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尚未明顯地暴露,但不予重視會進一步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漸進地發展為癡呆。因而積極預防和有效控制高血壓對于防止老年人的認知功能缺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