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者采用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動態觀察腦橋梗死后,遠離梗死灶的延髓及小腦中腳神經纖維華勒變性及其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者選擇單側腦橋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齡性別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對照組。分別在發病第1、4、12周進行DTI檢測,并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評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 motor scale,FM)、共濟失調評分(ataxia ratings cale,ARS)和Barthel生活指數(Barthel index,BI)評分。結果發現與對照組比較,患者梗死灶同側延髓及雙側小腦中腳的部分彌散各向異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從第1周至第12周逐漸減少(延髓梗死同側FA值:第1周0.43±0.01;第4周0.37±0.02;第12周0.30±0.02,小腦中腳梗死同側FA值:第1周0.50±0.02;第4周0.43±0.02;第12周0.35±0.04,小腦中腳梗死對側FA值:第1周0.54±0.02;第4周0.52±0.03;第12周0.47±0.04,t=1.92~28.56,均P〈0.05),而平均彌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的變化差異卻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觀察期間,患者梗死灶同側延髓及雙側小腦中腳的FA值減少的百分數絕對值與同期NIHSS及BI變化的百分數絕對值呈負相關(P〈0.05)。由此,研究者得出結論,局灶性腦橋梗死后,同側延髓及雙側小腦中腳神經纖維的華勒變性持續存在,并且可能阻礙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