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對一種正常情況下寄生于人體腸道中的細菌進行了改造,使其生產一種可以治療炎癥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抗炎蛋白。該細菌經改造后會快速滅絕,從而不會在病人體內擴散。有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的網絡版上。
這個細菌就是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其DNA經過改造,可以產生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研究已經證明IL-10能夠緩解腸道炎癥,但當IL-10通過注射引入人體時會產生副作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醫學教授Julius Deren博士說。
為避過這個問題,由比利時根特大學的Lothar Steidler 領導的研究小組用IL-10基因替換掉乳酸乳球菌中一個細菌生長和存活所必需的基因。研究人員希望IBD病人可以受益于這種改造細菌,但首先要確定這種遺傳改良細菌不會傳播到健康人體內。
Steidler研究小組替換掉的這個基因編碼的是胸苷。腸內含有胸苷,因此細菌無需自己產生胸苷也能在腸道中存活。但腸外一般不產生胸苷,因此自己無法產生胸苷的細菌到了腸外就只有死路一條。
Steidler 和他的同事報道,實驗結果證實了他們的設想。他們發現遺傳改造乳酸乳球菌被放置到沒有胸苷的環境72小時后全部死亡。
IL-10是一種細胞因子,細胞因子是由細胞分泌的影響周圍環境的物質,Deren解釋說。細胞用IL-10來緩解炎癥。Deren表示,這種方法雖不是IBD最終的治愈方法,但可作為減輕IBD癥狀的一條新途徑。
IBD是一組腸道長期炎癥或潰瘍的疾病的總稱。最常見的IBD為潰瘍性結腸炎和Crohn病。IBD的癥狀包括嚴重腹痛、發燒、寒戰和腹瀉等。
根據《自然生物技術》,荷蘭政府已批準用這種改造乳酸乳球菌用于治療IBD的臨床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