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承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也正式推行“醫患溝通制”,而且在細節方面展現得更加豐富、細膩
文/修金來
哈醫大一院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輕度患者休息的病房里,進來一位重癥患者,最后不幸去世了。當晚,幾位輕病患者誰都不敢住在病房里,擠在醫生休息室的桌子上蜷縮了一宿。第二天,患者找護士長反映問題,沒想到見慣了生死的護士長卻認為患者小題大做,于是幾位患者告到醫德醫風辦,費了很多周折才取得了患者原諒。
“醫患溝通,看起來事小,卻是阻礙醫患關系的大問題,” 醫院副院長趙長久認為,像這樣的小事,如果當時醫患溝通到位,患者也不會真的“小題大做”?!斑€有患者反映,我們有病才到醫院,可是醫生不問不聽,只告訴我們需要做什么檢查;等檢查回來后,給開個單子就直接住院了,跑了一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需要花多少錢,還能不能治好?這些都是患者關心的問題,也恰恰是醫院里不太透明的地方?!?BR>
醫院在2005年初推出了醫患溝通制,趙長久對記者說,把醫患溝通制度納入醫院質量管理范疇,目的在于向醫護人員灌輸這樣的理念:要把對患者的尊重、理解和人文關懷體現在患者從進院到出院的醫療服務全過程中,并以全新的服務理念、新思路及新舉措,與患者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醫患關系。
為配合“醫患溝通制”的開展,醫院在溝通的時間、內容、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
醫患溝通的時間
院前溝通
醫院要求,門診醫師在接診患者時,應當根據患者的既往病史、現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對疾病做出初步診斷,并安排在門診治療,對符合入院指征的可收入院治療。在此期間門診醫師應當積極與患者溝通,征求患者的意見,爭取患者對各種醫療處置的理解。必要時,應將溝通內容記錄在門診病志上。
入院時溝通
病房接診醫師在接收患者入院時,應該在首次病程記錄完成時即與患者或家屬進行疾病溝通。對平診患者的首次病程記錄,應于患者入院后8小時內完成;急診患者入院后,責任醫師根據疾病嚴重程度、綜合客觀檢查對疾病做出診斷,在患者入院后2小時內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正式溝通。
入院3天內溝通
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3天內必須與患者進行正式溝通。醫護人員應向患者或家屬介紹患者的疾病診斷情況、主要治療措施以及下一步治療方案等,同時回答患者的提出的有關問題。
住院期間溝通
住院期間是醫患溝通的最重要環節,為此,醫院進行了詳細的項目劃分,主要包括:患者病情變化時的隨時溝通;有創檢查及有風險處置前的溝通;變更治療方案時的溝通;貴重藥品使用前的溝通;發生欠費且影響患者治療時的溝通;急、危、重癥患者隨疾病的轉歸的及時溝通;術前溝通;術中改變術式溝通;麻醉前溝通(應由麻醉師完成);輸血前溝通以及醫保目錄以外的診療項目或藥品前的溝通等。
出院時溝通
在患者出院時,向患者或家屬明確說明患者在院時的診療情況、出院醫囑及出院后注意事項以及是否定期隨診等內容。
出院訪視溝通
對已出院的患者,醫護人員采取電話訪視或登門拜訪的方式溝通,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復情況,并對出院后的用藥、休息等情況進行康復指導。
醫患溝通的內容
診療方案的溝通
醫院規定了8個方面內容,基本涵蓋了診療過程中極易被忽視,也最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方面,分別是:既往史、現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初步診斷、確定診斷;診斷依據;鑒別診斷;擬行治療方案,可提供2種以上治療方案,并說明利弊以供選擇;初期預后判斷等。
診療過程的溝通
按照醫院規定,醫護人員應向患者或家屬介紹患者的疾病診斷情況、主要治療措施、重要檢查的目的及結果、患者的病情及預后、某些治療可能引起的嚴重后果、藥物不良反應、手術方式、手術并發癥及防范措施、醫療藥費情況等,突出對醫學技術局限性、風險性的知識宣教,并聽取患者或家屬的意見和建議,回答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
24歲的患者小蓮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入院時已經屬于中末期,按照以往的條件,已經不適合手術治療了。但是不解決導管未閉的問題,病情就會繼續發展,等待患者的只能是心衰和死亡。在這種狀態下,家屬懇求醫生一定要救治小蓮。
醫院在研究了患者病情后,與患者家屬溝通,交待了治療與不治療的后果,以及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心衰死亡的危險,使患者家屬對診療情況有了客觀認識。在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醫生放心大膽地手術,將患者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機體狀態綜合評估
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遺傳因素、所患疾病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患多種疾病等情況,對患者機體狀態進行綜合評估,推斷疾病轉歸及預后。
醫院規定,每次溝通都應在病歷中有詳細的溝通記錄,溝通記錄附在查房記錄或病程記錄后面。內容包括溝通的時間、地點,參加的醫護人員及患者或家屬姓名,以及溝通的內容、結果等,每一份病歷至少包含4次有實質內容的溝通記錄。
醫患溝通的方式
患者住院期間,責任醫師和分管護士必須對患者的診斷情況、主要治療手段、重要檢查目的及結果、某些治療可能引起的嚴重后果、藥物不良反應、手術方式、手術并發癥及防范措施、醫療費用等情況進行經常性溝通,并將溝通內容記載在病程記錄、護理記錄上。
床旁溝通
首次溝通是在責任醫師接診患者查房結束后,及時將病情、初步診斷、治療方案、進一步診查方案等與患者或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并將溝通情況記錄在首次病程錄上。護士在患者入院12小時內,應向患者介紹醫院及科室概況和住院須知,并安慰患者臥床休息,并把溝通內容記在護理記錄上。溝通地點設在患者床旁或醫護人員辦公室。
分級溝通
溝通時要注意溝通內容的層次性。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復雜程度以及預后的好壞,由不同級別的醫護人員溝通。同時要根據患者或親屬的文化程度及要求不同,采取不同方式溝通。
集中溝通
對于常見病、多發病、季節性疾病等,由臨床科室召集病區患者及家屬會議,介紹該病發生、發展、療程、預后、預防及診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等,回答患者及家屬的提問。醫院要求,每個病房每月至少要組織1次集中溝通。
為配合醫患溝通制度的實行,哈醫大一院還開展了“醫療服務質量百日競賽”活動,設立了醫患溝通單項獎,對于沒有按要求進行醫患溝通,或醫患溝通不當引發的醫療糾紛,將對有關責任人員從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