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訊 由香港著名人士邵逸夫爵士捐款、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建立的邵逸夫醫院開業10年來,一直由美國羅馬琳達大學協助管理,每年都有幾十名來自美國的醫學專家和護士來邵逸夫醫院工作。昨日,美國羅馬琳達大學校長LynBehrens醫生和羅馬琳達大學醫學中心副院長Zirkle應邀來杭參加邵逸夫醫院的慶典,本報記者就百姓比較關注的看病難和醫改趨勢,對美國人怎么看病進行了獨家專訪。
話題一:小醫院不如大醫院?
在杭州,目前看病難的一個瓶頸是在大醫院,人們習慣于不管大病、小病,主要到大醫院去看,以致大醫院人流量過于集中,門診擠,看名醫更擠。
“在美國,一名教學醫院的專科醫生,給患者看病之前,需經過13年的磨練。”Behrens醫生介紹,“因為所有醫學院畢業生都經過統一上崗培訓,因此不存在小醫院醫生技術不如大醫院醫生的情況?!盳irkle醫生解釋說,“所以,美國的居民第一選擇在社區醫院或私人醫生那里看病,他們很放心?!?
話題二:年輕醫生不如年老的?
自從我國推出“病人選醫生”以來,年輕的醫生十分困惑:缺乏看病機會,技術提高很難。Behrens醫生說:“在美國,每次新病人住院時,專家診治時總是把年輕醫生帶在身邊,主動介紹給病人:‘這是我的助手,所有的治療措施和方案,都是我們兩個人共同制定的。’如此一來,病人對醫生、尤其是年輕醫生的信任大增。”
話題三:怎么看診病人最歡迎
醫患矛盾的主要癥結是溝通的問題。在美國,醫學院有一批特殊的老師———身患慢性病的“老病號”,他們從患者的角度,指導年輕的住院醫生“該怎么看病才受病人的歡迎”。比如醫生詢問病史的方式是否禮貌,診治過程是否可能讓病人心理受到傷害,檢查手勢是否正確、輕柔、妥帖……
話題四:開不開“大方”賺病人錢
Zirkle醫生告訴記者:“美國醫患矛盾比較少見,因為90%以上的患者有醫療保險,病人住院看病收費大多實行打包制:治療一種疾病保險公司就支付統一的一種價格,比如闌尾炎手術整個住院治療費用為3000美金,醫院必須在把病治好的同時節省成本,否則超出部分就得自己承擔;而病人要用特殊新藥、貴重藥要先向保險公司申請;醫生給慢性病患者開藥,藥量也有限制,醫生難以開‘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