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程度的評價方法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多種慢性肝病病程中,通常出現逐漸加重的肝纖維化,最終導致不可逆轉的肝硬化。目前肝纖維化的診斷基于肝臟活檢的病理標準,尚無可靠的無創診斷肝纖維化的影像學方法。因此,運用高場強MRI功能成像技術對肝纖維化程度做出定量分析和診斷,是目前肝臟MRI研究的熱點,這在ECR 2007會議上有多篇報告。最近用于評價肝臟彌漫性病變的功能MRI技術有彌散加權成像(DWI)、31磷波譜(31P MRS)、彈性成像等,以下就上述技術評價肝纖維化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介紹。 利用31P MRS評價肝纖維化 31P MRS是一種研究活體肝臟細胞與磷有關的能量代謝和生化指標變化的非侵入檢查方法。 Bagnenko等利用此技術檢測了71例肝臟彌漫性病變患者,結果發現肝炎組磷酸單酯(PME)含量高于正常組,肝硬化組PME高于肝炎組;而肝炎組磷酸雙酯(PDE)低于正常組,肝硬化組PDE低于肝炎組。Song和Wu等利用3.0 T MRI研究肝纖維化的病理分期與肝臟31P MRS的相關性。研究納入慢性病毒性肝炎31例和18名正常對照者,用肝臟31P MRS掃描,計算肝臟各種磷化合物的半定量含量。肝炎患者均由肝穿活檢獲得病理標本(病理診斷根據炎癥分級由輕到重分為G1~G4期,纖維化分期從無纖維化到肝硬化分為S0~S4期),并與磷化合物的含量進行對照分析。 結果發現PME、PDE、PME/PDE的比值在正常對照組和病例組之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ME和PME/PDE與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成正比,PDE與之成反比。以PME/PDE為界值診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分級分期,診斷敏感性在80%以上,特異性為42.9%~72.7%。PME/PDE隨肝炎嚴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反映了肝臟合成代謝增加、分解代謝減少的生化基礎。 利用DWI評價肝纖維化 肝硬化時由于肝內纖維增生,引起水分子擴散受限,且隨硬化程度增加受限更明顯,表觀彌散系數(ADC)值一般較正常肝實質為低。 Song和Yang等納入35例接受肝穿刺活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名正常人行肝臟DWI比較,b值分別取100、400、600、800 s/mm2,選擇肝右葉肝穿活檢區域作為感興趣區,測ADC,比較纖維化各分期的ADC值。結果b值為800 s/mm2時,纖維化患者(S1~S4)和無纖維化者(S0)ADC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纖維化低級別(S1+S2)和高級別(S3+S4)的ADC值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高b值的DWI對肝纖維化評價更有意義,病變的炎癥壞死和纖維化的嚴重程度越重,ADC值的下降越顯著。 Mannelli 等利用1.5T MR設備對30名正常人、25例慢性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行DWI檢查,并通過3D后處理軟件選擇全肝實質計算ADC值,與其他只選擇感興趣區計算ADC值的研究比較,減少了抽樣誤差。結果發現正常組與病例組(包括肝炎和肝硬化)的ADC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研究也支持ADC值與肝纖維化病理嚴重程度成反比的觀點,但肝炎組和肝硬化組的ADC值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利用彈性成像評價肝纖維化 肝臟纖維化過程將改變肝實質的順應性,MR彈性成像是一種反映肝實質順應性的無創方法, Huwart等用1.5T MR設備對88例慢性肝病患者行MR彈性成像,與病理分期對照研究,并利用ROC曲線比較此方法與門冬氨酸轉氨酶/血小板計數評價肝纖維化程度的價值,結果MR彈性成像曲線下面積較大,表明其診斷價值較高,并提出肝臟彈性測定值分別為2.5 kPa、3.1 kPa和4.3 kPa時,可作為S2~S4分期的界值。 功能性MRI評價肝纖維化的現狀和展望 以上研究表明,MRI功能成像不僅能直接反映肝細胞的生化代謝、水分子彌散運動及彈性狀況,做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診斷,而且功能MRI獲得的定量指標與臨床常用的慢性肝炎分級分期標準有較好的相關性,在定量評價肝纖維化程度方面具有一定臨床價值,有望取代有創的病理活檢。不足之處在于不同的肝纖維化級別之間MRI指標有重疊;感興趣區的準確定位還需完善;由于掃描技術和后處理軟件的不同,各家研究結果尚不一致,缺乏可比性。因此,可作肝纖維化評價的MRI功能成像技術雖多,但尚無一種技術具有滿意的診斷效能。/**/